发布时间:2024-09-08 13:48:40 浏览::
江南体育年已半百的广州火车站及其周边地区即将迎来被市民称为“史诗级”的升级改造。广州火车站(简称广州站)于1974年建成投用,1974年4月12日正式发车迎客,从此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历程,见证了无数人的悲欢离合,见证了一座城的日新月异,见证了改革开放的浪潮奔涌。
近日,《广州站站城产居一体化地区控规优化、越秀区瑶台村城市更新单元详细规划、白云区三元里村城市更新单元详细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由广州市规划委员会审议通过,并经广州市政府批准正式生效。《规划》延续广州站情感记忆,打造以广州站为核心的湾区文化客厅。
在重要节点,如广州站站南广场、人民北路等空间,延续情感记忆,重点保留站南立面“广州站”以及“统一祖国 振兴中华”11个大字;以广州站枢纽为核心,围绕包括友谊剧院、流花宾馆、邮政大院、站北广场、三元里抗英斗争纪念公园、三元里古庙、飞翔公园等在内,规划新建多处文化及艺术空间场所,将广州站片区打造成为一片有文化、有传承、有故事、有底蕴的区域。
在 此次广州火车站大改造中,“广州站”“统一祖国 振兴中华”11个字仍将保留。周巍/摄
广州火车站及其周边地区规划以广州站定位为“大湾区中心站”为核心,紧抓“高铁入城”契机,结合瑶台村江南、三元里村城中村改造,加快推进和稳定片区整体规划、通过片区开发激发区域活力,打造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新快报记者了解到,本次规划将引入高铁线条,支撑湾区“一小时生活圈”互联互通,枢纽强赋能圈层实现地铁600米全覆盖,构建立体多维的慢行体系,整体提升道路通达性和出行便利性。
“近些年来,随着轨道交通不断发展,包括高铁、地铁等交通工具的不断完善,大湾区各个城市间的交流更为密切。”华南城市研究会创会会长、广州市数字经济与未来城市研究院院长胡刚在接受新快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广州火车站改造后,在“高铁进城”的赋能之下,广州将激活中心城区内生动力。
对于广州站本体将如何进行高铁化改造,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在“站、城、产、居”一体化地区范围内,规划结合广州站本体、配套交通一体化设施(综合体)、枢纽综合开发红线范围以及铁路线、城市道路等因素,划定“枢纽单元”,枢纽单元范围可满足未来广州站改造及配套建设用地需求,同时预留交通空间。
广州站高铁化改造后,将引入京广、广湛、广深港、广汕等高铁线路,与广州东站形成“中心枢纽群”,支撑广州建设世界级的铁路枢纽的目标,实现与大湾区其他城市中心地区1小时互达,与省内城市1.5小时互达,与邻近省会城市3小时互达,与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5-8小时互达,与1200公里以上的城市群主要城市、东南亚地区8小时互达。
除了交通,广州火车站大改造还将带来产业的大发展。《规划》指出,近期,片区与数字经济、文化创意、时尚设计等产业链融合,链接更大消费市场,打造国际集采服务中心,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型商贸产业生态。
中远期,片区将围绕枢纽打造现代产业簇群,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跨区域深度融合,形成“枢纽+时尚、文化、健康、金融、科创、专业服务”六大产业集群。
从远期来看,片区将借势湾区门户战略提升,高端植入专业服务,提升现代服务发展层级及辐射能量。同时,依托片区商圈品牌资源优势,培育创意设计、数字商贸、生产服务等高附加值业态环节,打造数字电商时尚品牌发展的新高地。
5号停机坪购物广场、南航大厦……这些商业、产业载体,无不体现了白云新城与白云机场旧址、航空产业的紧密关系。“从白云机场旧址到白云新城,三元里街的发展与航空产业息息相关,又远远不止于此。”广州市白云区三元里街相关负责人说,三元里街未来的发展可以用“天、地、海”来囊括,即依托白云机场旧址的优势,向天空要产值;全力冲刺三元里城中村改造,为产业发展、居民生活拓宽土地空间,进一步提升城市形象;借助全球跨境电商“三中心”平台,助力贸易出海,实现产业带提质增效。
接下来,三元里街将全力推动三元里城中村改造,实现今年首开区开拆,高品质打造“广州火车站-三元里-白云新城”绿轴、文化轴、商业轴。片区依托全球跨境电商“三中心”平台,实施“一体、两翼、三平台”策略,精准发力产业带品牌出海。在硬件载体方面,年内开工建设白云美湾二期,两年内打造国际化妆品商贸中心,助力白云新城加快打造产城融合发展新高地。
乘着广州火车站改造提升的东风,三元里街此前已推动皮具等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
去年2月17日,三元里皮具商圈首个转型升级项目——柏丽NYC暨广州火车站希尔顿欢朋酒店亮相,其由传统皮具批发市场升级为多元时尚综合体,打造成为集箱包展贸、产业孵化器、互联网交易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时尚平台。
广州柏丽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冯曼认为,周边地区最大的痛点是产业的局限性。“这个片区以皮具箱包批发市场而闻名于外,后续进驻的都是类同的产业,缺乏智能化、数字经济类的产业。这样的固有印象对整个产业的发展,对片区企业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她还表示,广州站片区的商圈给人的感觉以批发行业为主,实际上随着现在市场需求的变化,越来越多企业开放做零售,但是由于购物者固有印象的影响,零售客流稀缺,亟需片区做到文商旅结合引流。
因此,冯曼认为,广州站周边的改造是必然的。三元里片区有很深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是目前国内皮具贸易集中地。她期待,本次的改造可以激活老城区的新动力,提升出行便利性,还有提升居住和商业环境、完善生活配套设施等。她还期待改造可以打破原有的产业格局,升级产业配套,带动更多的文商旅结合项目落地。比如打造精品文化街区,带动旅游、消费,还有夜经济的发展,打造一个可以作为新标杆的皮具市场。
“广州站在广州乃至整个华南地区起到的交通枢纽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火车站周边地区整体的环境跟整个广州的发展并不协调。”位于三元里的白云皮具城所属的广州羿丰置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方升来告诉新快报记者,他认为对广州火车站以及周边地区进行转型升级非常有必要,应该让更多高端商务人士进入这个地区,带来消费、项目落地乃至产业升级的机遇。
同样,方升来认为三元里片区的改造对三元里皮具商圈有重要的意义江南,他认为这里作为白云区的“南大门”,改造完成后将能更好展示白云区乃至广州市的形象,为地区吸引更多客流,促进消费,再反哺地区的再提升。
不仅是工商界人士,广州站这场“史诗级”的大改造也给市民带来巨大的影响,不少老街坊向新快报记者回顾了对于广州火车站的记忆,以及对其升级改造的展望。
2016年2月14日,情人节,广州火车站广场,一对情侣温情相拥,背景是返程的客流。汤铭明/摄
“小时候,父亲每次去火车站接亲朋好友,约定位置都是大钟底下。”广州市政协委员徐强说,广州站主楼中央挂着当时全国铁路最大的车站电钟,钟面最大的时候有64平方米,它见证了许多旅客“不见不散”的约定。
这里有着徐强印象最深刻的婚宴。他说,2008年南方大寒潮叠加春运期,广州站拥挤滞留的旅客超过40万人次,他的朋友在对面的流花宾馆摆婚宴,由于是提前半年订好的婚宴,没法更改,当时由于周围都封路,大家想尽办法都无法将新郎新娘送进流花宾馆。最后,徐强开着车兜了好几圈,总算将新人送达。
时装、鞋、皮具、护肤化妆品、手表……广州火车站周边出现了几个当年全国领头羊的行业。“在没有网购的年代,这里掌握着大半个中国的时尚密码。”徐强说,在上世纪90年代,每年换季时,全国各地的服装店老板都会来广州进货,每天早上不到8点,白马商城门口已经坐满了坐火车来拿货的人。
此次广州站改造,相关规划提到要保留“统一祖国,振兴中华”这句标语。在徐强看来,“统一祖国,振兴中华”不仅是一条标语,更凝聚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愿望与追求。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这种表达更具特别的意义和价值,反映了广州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广州市政协委员、广州市城市规划协会监事谭国戬告诉新快报记者,广州火车站伴随着他的成长。他回忆称,小时候,他眼中的广州火车站很干净、很漂亮,是接待国际友人、港澳台同胞及华人华侨进入中国大陆的第一站,是窗口。
由于广交会近在咫尺,每年父亲因为工作关系带他一起参加广交会。每一位来广州参加广交会的客商在广州火车站出站后,抬头就看见“广州站”及“统一祖国、振兴中华”这11个字。他们为改革开放、为港澳回归、为中国大陆经济发展贡献力量,这11个字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
谭国戬说,改革开放后,“东南西北中,发财到广东”,许多人南来广州寻找人生新机遇,他们来广州后的第一站就是广州火车站,这里是每一个弄潮儿逐梦的起点。
谭国戬表示,自己参加工作后曾去过香港红磡火车站、伦敦圣潘克拉斯国际站、东京都火车站等老火车站,感受到历史的沉淀对于城市发展的重要性,“广州站”及“统一祖国,振兴中华”这11个字本身不仅与建筑,还与广州这座千年商都,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息息相关。对于这次改造,他期待能够体现这样的关系美学,同时,也期待能够吸取优秀的城市火车站改造的经验,让这个曾经迎接国际友人江南、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人华侨进入中国大陆建设开发,迎接来自全国各地来南大门广州逐梦的俊彦英才的历史建筑迎来它的新面貌,不仅回归当年窗明几净的整洁,更能有荟萃各类商品及文旅活动的活力,为“再造一个新广州”吹响号角。
“广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广州火车站的改造更好地推动高铁入城,进一步增强了广州中心城区的虹吸效应和辐射效应,实现资源要素的便捷流动,更好地激活老城区的经济活力,同时,更好地发挥广州中心城区教育医疗的公共服务功能。”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谢宝剑在接受新快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谢宝剑说,广州的商贸中心集中在中心城区,特别是广州传统文化气息浓厚的餐饮、文化、商铺等,广州火车站的改造开通一方面将吸引港澳乃至海外的旅客更好地到老城区消费,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各地游客把老城区作为到广州的第一站停留下来品味广州。
他表示,高铁入城,一方面增强了广州作为国家重要中心城市和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功能,另一方面,也将更好地推动广州作为湾顶明珠的角色以及增强广佛一极的影响力。
街坊阿华在广州市荔湾区站前路长大,在他的记忆中,家人经常沿站前路往南到流花公园散步,从不会往北走接近火车站。用时下流行的话来说,站前路的两头有很大的“反差感”,一头是热闹的火车站,另一头则是清静的流花路,除了春运时部分列车会在站前路的出口下客,一年到头大部分时间都适合休闲散步。
阿华笑称,小时候从家里出发往北走十来分钟,到湛江大厦的茶楼喝早茶可能就是自己最接近火车站的时刻。外公宁愿骑自行车把自己带到当时的旧白云机场看飞机,都不会让他到火车站那边的草暖公园玩。在距离火车站不到一公里的地方长大的阿华,是到了大学毕业旅游要坐火车才第一次进入火车站,那时候治安和卫生环境都好了很多。
虽然后来旧房拆迁,一大家族人搬离了流花路,各自买房成家,阿华在后来也会带着家人回到这里,看看自己长大的地方,现在就可以不管东西南北随便逛逛。“草暖公园一早已经不在,不知道片区改造升级之后会不会恢复。”阿华开玩笑道,这也算是自己一个童年的遗憾了。
“希望旧改能够提速,快点让我们住上新房子。”街坊阿峰同样提到了片区改造。他说,此次三元里村改造安置原址回迁,对于子孙后代来说是一件好事,住上新房后,不用担心子孙买房遇到困难。他相信,地段改造之后,白云新城的发展前景良好,子女就业创业不成问题。
时代和列车一起轰隆向前。于人生而言,年过半百,已是知命。对于一座见证时代发展的历史性地标而言,广州站却仍年轻。在粤港澳大湾区加速建设的背景下,不久的将来,高铁将被引入中心城区,广州站将在粤港澳大湾区这片充满机遇与活力的热土中发挥着新的作用。
1974年4月10日,位于环市西路159号的广州站竣工。新火车站正式开站迎客,则是在两天后的4月12日。当时,车站只有3个站台5条到发线万平方米,设计能力为日发送旅客3万人次,日到发列车35对、客车9对。建站之初的广州站,更多的是承担广东本地短途探亲客流和长途货运的职责。
广州站的建筑风格既时尚又新潮。主体建筑外观左右对称、正立面中间高两边低的布局带有鲜明的风格。落成时主楼四层,楼高26.8米,外立面正中央挂着一个高4.5米、宽5米的大型电钟。最为人称道的是,当年车站内部的园林设计,巧妙地利用了岭南传统建筑的室内庭园布置,候车室之间的小花园里种了桄榔树,有金鱼池和小桥,后门廊外还种着竹子,保证了整个站楼内部采光和通风良好。
曾任全国政协委员的建筑大师林克明在广州设计有两个代表作:广东科学馆和广州火车站。林克明的学生,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陆元鼎曾谈论老师的代表作时说,建成后的广州火车站一直被称为“苏式建筑”,其实并不算严格意义上的“苏式建筑”,而是比较新型的、当时国际上比较流行的方方正正的风格。
由于设计时尚新潮、外观大气,并拥有当时全市唯一、全国第二部电动扶梯,广州站一度成为广州市的新景观地标,广州市民、各学校纷纷组织学生参观。“看到新建成的火车站都惊呆了。站台很长很大,非常气派。我还在大堂第一次站上手扶电梯。”广州火车站原售票员邹维线日,广州火车站开站的第二天,邹维真与同学一起去广州站参观,见到新的火车站时,惊叹不已。
那时的流花桥一带除广州站之外,还建成了广交会流花路展馆(中苏友好大厦)、广州东方宾馆新馆、友谊剧院等新建筑,在上世纪70年代组成了广州全新的城市景观。1985年,这一建筑群当选为羊城新八景之一,被命名为“流花玉宇”。
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在南粤大地涌动,广州站迎来了新的历史使命。1979年4月4日,广九直通车恢复运行,首趟广州至九龙的直通客车在广州站始发,粤港之间的交往从此越来越紧密。
1979年4月4日,广九直通列车复通仪式,在广州火车站举行。越秀区档案馆资料
1983年,广州站从解决旅客候车难、吃饭难、住宿难、购物难的小改小革开始变身。与港商合资在车站内兴办商场、酒楼、旅店,为旅客提供订票、行李接送、住宿购物、饮食旅游等服务。
上世纪80年代,广州站的客流量明显增多。随着深圳、珠海、汕头三个特区的建设,国人掀起了南下务工潮。于是列车数量陆续增加,从一开始的北京、上海、深圳、武昌等车,逐渐增加到郑州、杭州、福州、成都、重庆等地。买票的人越来越多,售票时间一直持续到晚上9时许。
广州站从1987年开始做春运计划,在每年10月进行客流调查。1990年春运是广州站开站16年来迎来的第一个庞大客流。广州站从春节前15天就开始售票,预售5天的票全都一扫而空,外来工们买了预售票就睡在路上等车开。
“人太多,车门关不上,于是就把上下车用的两个木梯用绳子拴在门口,当作车门。车门口的人挤不上车,工作人员就帮忙用手推,累得推不动了甚至用脚踹,被踹的旅客上车了,还回头感激地望着他们说声‘谢谢’。”当年在广州站目睹了这一幕的车站工作人员回忆说。
此后,春运的常态是车站人潮汹涌。每一次的春运,对于广州火车站与旅客来说都是一次历练与考验。无论回家的路有多艰辛,人们向往团圆的心始终如一。一座火车站,不单承载人的重量,承载得更多的是温情与团聚。许许多多的人,都在广州火车站留下了“独家记忆”。
1992年,广州火车站,大批进城务工人员从这里奔赴珠三角各地。叶健强/摄
时代如车轮滚滚向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铁路路网高速扩张、列车几经提速、高铁建设突飞猛进,人们的交通出行越来越便捷。
2010年1月,广州南站投入使用,成为了铁路运行系统新的“南大门”,成了破解春运难题的利器,也为广州站分散了客流。2023年12月,广州白云站开通运营,逐步承接广州站、广州东站大部分普速列车,为广州站改造、“高铁进城”打下先决基础。
广州站建成50年,是几代人的集体记忆。如今,它将迎来升级改造,跳出单一的交通枢纽功能,发挥以站带城、站城融合的作用,并在粤港澳大湾区这一新的舞台,接续更大的使命与任务。
现在“统一祖国 振兴中华”的标语是1986年才换上的。刚建站时车站大楼另有两条更长的标语。改革开放后,广州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是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最早进入祖国大陆的城市,广州站又是祖国南方的重要门户。所以广州市委在1986年要求在火车站顶建一条全新的霓虹灯标语,内容定为“统一祖国 振兴中华”。
当时,广州站周边的商业气氛已经非常浓厚,各种霓虹灯广告铺天盖地。为了与周边氛围协调,“统一祖国 振兴中华”的字体定位为红色,黑体,每个字高5米,宽5.5米。据老员工介绍,当时电力还十分紧缺,由于标语的建造,火车站用电量一下子增加30多千瓦。火车站向广州市供电部门申请办理增容时,还是特事特办。1986年国庆前夜,标语按期完工。此后火车站周边的不少广告牌或消失,或替换,而这8个大字一直在火车站主楼的两肩,接受人们的仰望。
在历年的老照片上,刚建成的“广州站”三个大字用的是简体字。改革开放初期随着客流不断增长,粤港交流越来越密切,加上很多人认为繁体“廣”字要大气漂亮得多,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广州站”三个大字曾变成了繁体字“廣州站”。后来国家有关部门下文指出,广州站是重要的窗口单位,肩负着推广简体字的重任,应该起到表率作用,要求改用简体字。工作人员想起广州站主楼靠站台一侧仍挂有“广州站”3个简体大字,一问是郭沫若题写的,于是把这3个字换到大楼正面来。1999年,车站按要求把“广州站”3个字作了更新,一直沿用至今。